1. 尊龙凯时·[中国区]官方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富海集团华联石化7000吨特种 工程塑料项目试生产成功

      1月30日,富海集团华联石化7000吨/年特种工程塑料项目顺利产出合格产品,实现安全、优质、一次开车成功,标志着富海集团主导研发的首套新材料装置成功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 华联石化生产运行副总经理张乾元、运行保障副总经理韩志峰、总工程师袁明柱、HSE总监王宁宁及项目相关工作人员参与试生产。 富海集团在上海、东营分别建立研发基地,引进行业资深专家,于2019年启动聚砜树脂研发工作,建有150L中试研究基地、3m3放大研究装置和7000吨/年聚砜产业化装置等设施,其中7000吨/年聚砜产业化装置是目前国内单套规模最大的聚砜装置。该项目采用梯次放大研究模式,历经5年技术攻关及工程化开发,从开展小试研发到中试实验,将反应釜从1L-10L-150L-3000L进行梯级放大工艺研究,关键专有设备的成功技术研发及选型,解决了抑制环化副反应、高纯度分离提纯、多方位链段端基封锁、产业化放大工艺等多项关键技术瓶颈,产品灰分、透光率、雾度等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富海聚砜在提纯、封端等核心工艺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发明授权专利19项,申请PCT国际专利2项,荣获“2021中国国际工程塑料产业创新树脂奖”,并入选2022年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目前,富海集团已拥有1个膜用级聚砜牌号H600,2个注塑级聚砜牌号H300、H200,其中膜用级聚砜牌号H600产品适用于水处理膜,包含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以及高端医用市场的血液透析膜等领域,打破了膜级PSU作为水处理膜和血液透析膜中关键性原材料被国外长期垄断的难题,实现此领域技术突破,有效填补国内产能空白。 富海聚砜产品已经过近20家客户试用验证,产品在质量稳定性、纯净度等方面表现优异,获得客户的认可。 未来,富海集团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力度,高质量推进产业协同发展,积极搭建“聚合物+共混改性”一体化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为创造更加美好、舒适、便捷的生活提供全方位材料解决方案。 (来源:中塑资讯 2024-2-2)

      2024

      02-18

      科莱恩数字化平台为扬子巴斯夫苯乙烯装置提升绩效

      近日,科莱恩催化剂宣布其先进的数字化服务平台CLARITY™在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公司顺利上线,与其苯乙烯装置运行系统成功对接。这是CLARITY™在全球苯乙烯行业首例采用实时运行数据传输的示范性项目。通过此举,扬巴苯乙烯装置与科莱恩数字化平台CLARITY™进行实时运行数据传输和共享,实现关键绩效指标可视化,并获得科莱恩催化剂应用技术(ACT)专业团队高效率的技术服务和支持。 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苯乙烯公司成立于1994年,苯乙烯装置年产能12万吨,是国内苯乙烯行业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之一。 自1997年以来,扬巴苯乙烯装置多次采用性能稳定优异的科莱恩StyroMax® 系列乙苯脱氢催化剂。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也表明双方在苯乙烯领域的合作和探索进入全新阶段。 CLARITY™是科莱恩旗下Navigance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云技术的平台,为客户实时提供 7x24 全天候催化剂实时性能数据以及先进的可视化、分析和监控工具。 该工具支持所有科莱恩催化剂应用,实现端到端加密数据共享,并可在定制的用户界面中可视化关键运行指标。其内含可视化和优化工具,可用于提高与催化剂相关的生产装置性能,例如提高产量以及减少原料消耗。客户也可以通过其用户界面与科莱恩的专家直接联系,进行技术交流并获得技术指导,从而实现更高效的催化剂运行。 由于CLARITY™解决方案部署在云中,使其能够使用最新的高级支持工具,包括节能、产品质量优化等。云上的灵活性也使得科莱恩有更多更灵活的可行性,与扬巴一起探索化工领域数字化带来的新运营模式,实现更优异绩效。 除苯乙烯行业之外,CLARITY™目前还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蒸汽裂解,丙烯)、甲醇、氨合成、制氢、甲醛及多种特种化学品行业。平台的优势被极高的客户采用率所充分证实。 (来源:中塑资讯2024-1-24)

      2024

      02-04

      丁二烯:宽幅震荡 涨幅18%

      2023年,国内丁二烯行情宽幅震荡,大体呈“M”型走势。据生意社数据统计,2023年丁二烯年底价格为8575元(吨价,下同),较年初的7241元上涨了18.42%,位居涨幅榜前列。    价格呈“M”型走势   2023年,丁二烯两次价格高点分别出现在2月下旬及11月中旬,其中2月下旬的9887元为全年价格最高点,最低点为6月底的5817元,最大振幅为41.16%。2023年丁二烯价格在1~2月份和7~11月处于上行通道,在3~6月和12月处于下行通道,全年呈现涨多跌少局面。   具体来看,2023年1~2月,受装置集中检修及强需求预期支撑,丁二烯价格从年初的7241元上涨到年内最高点9887元,涨幅为36.5%。但由于需求实际恢复进程缓慢,丁二烯价格在2023年3月出现明显下滑,6月刷新年内新低为5817元,跌幅达41.2%。   2023年7~11月,随着丁二烯下游行业盈利改善,开工率提升,叠加合成橡胶期货在2023年9月上市后接连涨停,对丁二烯市场气氛提振明显。截至2023年11月中旬,丁二烯价格持续上涨到9546元,成为年内第二个高点,较这一波上行起点5817元上涨了63.2%。   2023年11月下旬,随着丁二烯供应量陆续恢复且需求整体表现一般,丁二烯价格弱势下跌。但临近2023年年底时,丁二烯行情窄幅回暖至8575元,较这一波起点9546元下跌了10.2%。   供需博弈仍是主因   纵观2023年,供需博弈仍是影响丁二烯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   2023年1~2月,丁二烯市场强势高开。这主要基于对装置检修计划的预期较强,中石化积极调涨,竞拍货源大幅加价成交,且韩国装置检修导致供应面出现缺口,国内货源屡传出口消息,商家对外盘行情存看涨预期,提振市场报盘推涨。 2023年3~6月,由于丁二烯的下游顺丁橡胶装置意外停车,需求面表现疲软,叠加广东石化及海南炼化丁二烯新增产能陆续释放,供需矛盾加剧。同时由于欧洲、美国、东南亚等地区货源供应较为充裕,大量进口货源以相对优势价格冲击国内市场,导致丁二烯行情意外急速走跌,因此2023年6月末,市场逐步呈现筑底态势。 2023年7月,由于国际原油价格逐步震荡走高,同时日本石脑油价格跟涨,成本面强势拉动丁二烯价格。2023年8~9月份,石油裂解装置因成本问题有降负现象,且受台风天气影响远洋货源到港,从而导致供应面减量。叠加丁二烯橡胶期货走势强劲,提振国内市场,同时外盘价格坚挺,国内货源陆续出口。综合因素作用下,2023年10月下旬开始丁二烯市场持续强势上涨,至11月中旬达到年内第二个高点。   2023年12月,由于北方及华南地区货源充裕,叠加丁二烯进口船货到港预期,供应面增加明显,丁二烯行情弱势下行。但随着部分装置临时停车,丁二烯供应缩减提振市场业者心态,行情跳涨后趋于平稳。   下游需求不足拖累消费   近年来,丁二烯下游的顺丁橡胶、丁苯橡胶行业产能均有小幅增量。2023年丁二烯主要下游消费量在358.48万吨左右,环比增幅10.50%。尤其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行业2023年度消费量由此前的不足50万吨增长至88万吨左右,2023年环比增幅达33.19%,并在2023年跃居丁二烯下游第二大消费领域。   2023年,丁二烯主要下游行业利润整体表现为先涨后跌,9月以后产业链利润逐步向上游转移。根据上下游产品主流牌号及主要代表价格数据核算,截至2023年12月底,ABS行业利润持续近半年倒挂且幅度不断加深,甚至部分时间点单吨利润倒挂幅度高达千元左右,难以支撑丁二烯行情继续上行。合成橡胶行业则结束了自2023年6月份以来的高利润状态,11月开始呈现倒挂状态。   受产品自身盈利能力差别影响,丁二烯主要下游产品产能利用率涨跌互现。由于ABS快速扩能带来的供求关系转变较为明显,行业利润长期承压,产能利用率下滑至75%以下。整体来看,随着下游行业产能利用率逐步下降,下游行业对原料丁二烯的消费量也随之下降。 (来源:中国化工报2024-1-23)

      2024

      01-30

      300亿大项目,天津南港乙烯项目实现机械竣工

      12月29日,天津南港乙烯项目机械竣工暨中间交工验收工作动员会及交工验收工作安排会召开,标志着南港乙烯项目达到里程碑节点,项目建设取得重要成果。集团公司工程部总经理吴文信,副总经理陈苏麒,工程质量监督总站站长翁必生;天津石化公司总经理施俊林,副总经理佟伟、彭乾冰、刘春祥;各参建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吴文信指出,机械竣工不是工程的结束,它是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始,也是责任的延续。在中间交工验收阶段,要开展好联动试车、开车前安全审查等工作;在交工验收阶段,要进一步验证工程质量,完成安全、环保等专项验收;按照路线图,各参建单位要抓实竣工验收相关工作,在规定的时间高标准完成竣工验收,确保项目尽快投入商业运营。 天津石化公司总经理施俊林强调,下一阶段,我们要牢牢把握来之不易的历史机遇,继续发扬在项目建设中形成的南港乙烯精神,把集团公司部署要求转化为推动项目建设的具体行动,锚定2024年一次开车成功总目标,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在建设“两个基地、一个典范”新征程中再立新功,再创佳绩。会上,为完成机械竣工的单位颁发证书。 中国石化天津南港乙烯项目 2021年5月,中国石化天津南港乙烯项目正式启动,2022年3月动工建设。该项目集群总投资超300亿元,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工程。南港乙烯项目是中国石化南港高端新材料产业项目集群的代表项目,工程以120万吨/年乙烯装置为龙头,沿C2、C3产品链向下游延伸发展,包括120万吨/年乙烯装置、15万吨/年丁二烯装置、9/4万吨/年MTBE/丁烯-1装置、50万吨/年裂解汽油加氢装置、30万吨/年芳烃抽提装置、50万吨/年HDPE装置、30万吨/年LLDPE装置、10万吨/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EPE)装置、10万吨/年聚烯烃弹性体(POE)装置、20万吨/年α-烯烃(LAO)装置、13万吨/年丙烯腈装置、30万吨/年PP装置、30万吨/年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ABS)装置,同时配套建设必要的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工程。 (来源:烯烃及高端下游2024-1-2)

      2024

      01-15

      盘点2023!低碳化工产业“十件大事”!

      当前,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迈入由大变强的发展阶段,担负着保障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时代重任。行业在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绿色低碳发展、培育现代石化产业集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行业正在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全流程全链条各个环节持续发力“补链、强链”。种种迹象表明,石油和化工行业产能正在向低碳高端产品发起攻坚。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2023年低碳化工产业发生了哪些大事? 《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印发 2023年8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将布局一批技术水平领先、减排效果突出、减污降碳协同、示范效应明显的项目,并明确了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重点方向、保障措施、组织实施方式等。 《方案》将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按照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分为三大类。源头减碳类聚焦4个重点方向:非化石能源先进示范、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先进电网和储能示范、绿氢减碳示范。过程降碳类提出工业、建筑、交通3个领域关键技术类别的同时,还提出减污降碳协同和低碳(近零碳)园区2个重点方向。末端固碳类提出全流程规模化CCUS示范、二氧化碳先进高效捕集示范、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及固碳示范3个重点方向。 《方案》列举出一批与石油和化工产业相关的低碳示范项目,如: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包括油气管网节能降碳、低碳(近零碳)油气田示范等;绿氢减碳示范项目包括低成本(离网、可中断负荷)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工业领域示范项目包括先进低碳石油化工、现代煤化工、绿色生物化工示范,可再生能源与石化化工生产系统耦合等。 我国首个百万吨级海上碳封存示范工程投产 2023年6月1日,我国首个百万吨级海上碳封存示范工程——中国海油恩平15-1油田碳封存示范工程在珠江口海域正式投用。这标志着我国初步形成了海上二氧化碳注入、封存和监测的全套钻完井技术和装备体系,填补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的空白。 在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海上碳封存技术已经成为了国际上探索降低碳排放的一种重要手段。作为一种有效降低碳排放的技术,海上碳封存将二氧化碳( CO2 )压缩成液态或固态,将其储存在海洋底部,以防止其释放到大气中。而恩平15-1油田碳封存示范工程的成功实施无疑会加速了我国低碳环保的步伐。 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制氢项目投产 2023年6月30日,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制氢项目——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投产。项目利用新疆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发电制氢,产出氢气纯度达99.9%,电解水制氢能力2万吨/年、储氢能力21万标准立方米、输氢能力2.8万标准立方米/小时,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规模化光伏发电直接制氢工艺与工程成套技术的工业应用。生产过程中基本不产生温室气体,开创绿氢炼化新路径。 据了解,该项目生产的绿氢将就近供应中国石化塔河炼化,完全替代现有天然气化石能源制氢,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5万吨,为我国绿氢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样板。 我国第一桶“零碳原油”诞生 2023年8月,我国第一桶“零碳原油”在中国石油吉林油田诞生——吉林油田新立采油厂Ⅲ区块光热系统正式并网运行,标志着亚洲最大陆上采油平台集群零碳示范区建成投运。 吉林油田通过建设风光发电、储能替代网电,通过地热、光热、空气源热部分替代天然气加热,通过二氧化碳注入驱油和埋碳,区块真正实现零碳生产;自去年塔里木油田沙漠公路零碳示范工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建成投产以来,10月底,西气东输第一站成为塔里木油田首个零碳油气场站,西气东输第一站压差发电工程每年可发出520万千瓦时零碳电,完全中和西气东输第一站全年装置驱动、管道维护、输供气等日常生产中的碳排放。 我国α-烯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2023年9月17日,由卫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乙烯四聚高选择性制高纯1-辛烯中试技术开发项目,在北京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辛烯纯度指标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水平,高产1-辛烯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具备了进一步开发、设计、建设万吨级工业化装置的基础。 α-烯烃是制约我国POE、高端聚烯烃和高端润滑油产业的关键原料。高碳α-烯烃的主要核心技术完全被国外公司掌握,无论是高性能催化剂,还是聚合工艺及关键设备,均缺乏同等质量的国产替代产品。我国每年除了大量进口α-烯烃外,同时大量进口它们的衍生产品。 2023全国低碳化工产业发展大会在大连举行 2023年9月,2023全国低碳化工产业发展大会在大连召开,这是全国首个低碳化工主题的行业大会。来自大连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位专家领导分享业界先进技术和经验;来自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浙江荣盛控股集团、山东能源集团、奥克集团等业内领军企业的多位嘉宾分析交流了产业发展形势。近300家化工企业的500余位代表共同点亮石化行业低碳发展新动能。 据悉,本次大会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和大连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主办,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协办,《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大连市氢能产业发展促进协会、大连西中岛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中粮期货有限公司联合承办,并得到了大连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关于促进炼油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 2023年10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炼油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在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指导意见》部署引导炼油过程降碳、推进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支持制氢用氢降碳、探索加强碳排放管理4项任务。《指导意见》要求,到2025年,炼油产能能效原则上达到基准水平、优于标杆水平的超过30%。到2030年,绿氢炼化、CCUS等技术完成工业化、规模化示范验证,建设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绿色低碳标杆企业。 山东省公布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名单 2023年11月,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公布了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名单,共325个试点上榜。其中,综合性区域试点50家,产业园区试点75家,企业试点200家。 在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党中央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全国第一个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战略布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国发文件赋予山东的重大战略使命。今年6月,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申报工作启动。 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加速起势 万华化学投资1260亿元建设的低碳产业园正加速建设。今年11月20日,山东友谊胶粘科技有限公司德国布鲁克纳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BOPP)生产线在蓬莱区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举行开机仪式。至此,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已投产友谊胶粘等13家企业,还有在建的万华蓬莱工业园等一批省重大项目,一个高端的新材料低碳产业园正在迅速崛起。 万华低碳产业园项目以世界最大规模丙烷脱氢装置为龙头,通过与万华烟台工业园物料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协同优势,打造集石化、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于一体的高端化、规模化、一体化“零碳”绿色化工园区。该项目总体规划11.48平方公里,总投资1260亿元,建成投产后年产值1800亿元。计划分三期实施。 中国首套工业化POE装置成功投产 2023年12月23日,贝欧亿TM聚烯烃弹性体(POE)新品发布会于山东博兴举行。来自全国多个行业协会专家、下游客户、高校学者、合作伙伴、新闻媒体共同见证贝欧亿实现中国首套工业化POE装置成功投产、首批国产POE新产品诞生。 2023年10月30日,贝欧亿工业化装置率先突围完成中交;同年,12月15日实现工业化装置一次性开车成功,国内首套聚烯烃弹性体(POE)工业化装置正式投产,POE国产元年正式开启!贝欧亿公司由京博控股集团大“黄蜂窝”战略孵化而来,未来,贝欧亿将着手布局华东、华南两大生产基地,实现50万吨的产能扩张。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 2023-12-29)

      2023

      12-29

      多措并举积极应对极端天气 石化企业全力抗风雪战寒潮

      连日来,全国多地出现强降雪和强降温天气,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低温黄色预警。面对寒潮,各地石油和化工企业加大统筹力度,多措并举,积极应对降雪降温极端天气,在确保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的同时,极力做好物资保供,确保平稳过冬。   在北京,面对暴雪严寒,北京化工集团发挥化工专业优势融入首都、服务首都,做实“保暖”各项工作。其所属北京华腾化工公司担负着北京市应急物资储运的重担。大雪期间,该公司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库房和库房房顶积雪隐患的排查力度,确保安全。北普公司承担着首都多家三甲医院医用氧和航空航天、微电子等重点产业特种气体的保供重任。面对极寒天气,该公司对车辆电瓶、刹车制动等方面进行重点检查,并提前加注适应寒冷天气的燃料,避免大雪天气车辆启动困难、燃油结蜡或者在外抛锚。   在天津,中石化四建公司第一时间制定应急预案,党员冲锋在清除积雪第一线,确保项目现场平稳施工。各工程项目部第一时间安排人员在地面作业,严禁高空作业;严格落实焊接质量管控措施,确保焊接质量,为重点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各建造场地和海上船舶全力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天津和青岛场地高效组织,结合冬季施工特点,加大安全巡检和隐患排查力度,强化中大型设备吊装、受限空间等高风险作业管控,严格审批流程,强化风险排查。海上船舶制定防抗大风恶劣天气预案,停止高空作业,加固缆绳,加强值守,及时对甲板、扶梯等部位进行清雪、防滑及防冻处理,确保人员及设备安全。   渤化永利化工公司则启动应急预案,加强应急保障,强化值班值守;开展隐患排查,做好防冻巡检;强化发运调度,保证原料供应、畅通物流通道等各项应对工作有序开展。   作为华北地区原油供应的主力单位和冬季保供的重要力量,国家管网集团东部原油储运有限公司天津处(曹妃甸处)及时排查消除安全隐患,加大设备维保力度,增加了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巡检频次,确保“不冻坏一台设备、不冻凝一条管线”。   在山东,针对当前强降雪和低温天气,山东京博石化集团采取了三方面应对措施,特别关注压缩气体管道、高压或有毒等易冻凝管道的保温和巡查工作;进一步明确工艺、设备操作注意事项,落实工艺参数调整、防止伴热导致设备超出控制指标;对动火作业、有限空间作业等危险作业环节加强管理,杜绝违章违规作业。   在河北,为打好冬季安全生产保卫战,唐山三友集团纯碱公司重点对涉氨系统进行防结晶巡查,提前实施保温措施,对上百个易冻点重点监护。为确保原材料运输通畅,该公司成立机车防寒防冻小组,组织各科段长对机车各电机转动部位、行走系统、制动系统等进行全面检查,助力生产、发运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据河北冀衡集团蓝天赛瑞公司总经理李敬礼介绍,为了避免发生冻堵问题,该公司第一时间启动生产应急预案,及时调整各装置生产参数,强化精细操作;同时加大巡回检查力度,特别对易冻凝设备、管线、仪表等部位重点关注,全方位监控。   在河南,面对连日来的低温雨雪天气,河南开祥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在做好常态化安全监督检查的同时,组织专业人员及时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把脉问诊”,重点对户外易冻易坏的重要设备、核心设施建立专项台账,24小时进行动态管控,千方百计保证在低温天气下装置与设备的绝对安全和稳定。    在山西,面对强降雪和低温天气,潞安化工集团作出全面部署,要求所有厂矿区对自供电路细致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不出现大面积停电;全面备足生活物资、生产应急物资和医疗物资,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快速调拨使用;全面排查供水系统、供电系统、供暖系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严格管理员工上下班和产品原料运输车辆安全,确保雪天运送人员、物资运输车辆的交通安全;有应急发电机的单位要求提前做好应急发电机的调试,确保处于随时可用状态。   在陕西,面对气温骤降,榆林炼油厂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对防冻防凝过程中容易遗漏的管道、跨区域较长管线进行梳理,制作防冻防凝措施表,建立防冻防凝台账,根据管线分布装置划分责任单位。以各车间为责任主体,加强夜间巡检。同时,对相关管线的保温、伴热、排凝情况进行大排查,及时整改,确保装置在低温环境中正常运行。   在东北地区,面对极端天气挑战,抚顺石化公司组织干部员工做好清除冰雪、防冻防凝、隐患排查等工作。他们对各生产装置采取加密巡检频次、加强设备监护等多项措施,特别关注仪表失灵、盲肠死角冻凝等问题,确保设备平稳运行。   “针对强降温、降雪的不利天气,我们结合企业实际,严格执行关键机组、设备特保特护管理要求,强化低温环境下设备管线变形移位、动静密封泄漏等检测;加强作业和项目施工管控,开展好安全专项风险识别、培训交底、措施落实和专项检查,确保施工作业全过程受控。此外,我们还加强应急管理和生产信息传递管理。”吉林燃料乙醇公司安全总监刘霄介绍说。 (来源:中国化工报 2023-12-19)

      2023

      12-25

      吉林石化ABS自主技术添“新翼”

      12月6日,在吉林石化炼油化工转型升级40万吨/年乳液法ABS装置建设现场,施工人员正在安装ABS成品包装库的侧立板。截至目前,该装置设计出图的桩基施工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成品包装库施工。 该装置是吉林石化炼油化工转型升级项目之一。据了解,该装置所采用的技术,是吉林石化自主研发的ABS成套技术。 “这项技术是在现有ABS成套自有技术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再转化、再升级,形成的更加成熟的技术,实现了ABS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可节约技术引进资金上亿元。”吉林石化公司新材料高级专家陆书来介绍说。 2007年,中国石油部署了20万吨/年ABS成套技术开发的重点科研项目。吉林石化科研人员经过系统研究、反复试验,历经3年时间,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BS成套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成功应用于吉林石化第三套ABS装置,为吉林石化ABS产业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吉林石化将技术和管理优势与广东石化原料及华南区位优势相结合,跨区域建设吉化(揭阳)60万吨/年ABS装置。通过聚合釜大型化、凝聚工艺和混炼挤出技术升级,形成升级版ABS成套技术,成功应用于吉化(揭阳)60万吨/年ABS装置。该装置于今年2月建成投产,整体运行平稳,产品质量稳定。自此,吉林石化形成了“南北两地一体统筹”的ABS产业发展优势。 为响应国家战略发展要求,加快由燃料型企业向材料型企业转变,吉林石化实施“减油增化”转型升级,投资339亿元建设包括40万吨/年乳液法ABS装置在内的28套新建和改(扩)建装置。 “我们从2018年年初着手开展化学附聚法大粒径胶乳制备技术研究,历时2年,经过小粒径PBL聚合工艺研究、化学附聚工艺研究及接枝聚合工艺的重新设计,成功开发出基于化学附聚法大粒径胶乳的ABS接枝聚合新技术,实现了ABS成套技术的再升级。”陆书来介绍说。 再升级的ABS成套技术,具有绿色、低碳、节能、反应时间短、生产效率高等优点。该技术于2021年工业化试验成功,为吉林石化40万吨/年乳液法ABS装置建设提供了保障。

      2023

      12-16

      2023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科技创新大会召开 179项科技创新成果获表彰

      12月5日在武汉举行的2023全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大会上,入选2023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的179项科技成果、3个科研团队和一批为行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获得表彰,诸多获奖成果展示出石油和化工行业面向未来的强大创新能力。   清华大学魏飞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吴一弦教授获得赵永镐科技创新奖。魏飞教授创制的流化床新体系在26台(套)工业化装置中应用,为推动我国化工产业节能降耗及新型煤化工发展作出了贡献。吴一弦教授攻克了丁基橡胶、聚丁二烯弹性体与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异丁烯特种弹性体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的核心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的产业化制造。   179项获奖成果中,技术发明奖23项、科技进步奖156项。其中,荣获技术发明一等奖的9项成果中,锂电池隔膜、钠电池正极材料、芯片用超纯净电子化学品的产业化制备和应用这些原创性成果为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由中石油完成的中东地区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分类高效开发项目是唯一的科技进步特等奖成果,应用此技术成果阿布扎比NEB油田3年间产量从943万吨增至1206万吨。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多氟多开发的磷肥副产氟硅资源高质利用成套技术,不仅缓解了氟化工对萤石的资源依赖,解决了磷肥行业环保难题,还提高了超纯电子级氢氟酸制造水平和集成电路产业自给保障能力。   获奖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荣获技术发明一等奖的MFI分子筛催化剂重油催化裂化技术生产催化剂1724吨,新增销售收入4808万元。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万吨级废轮胎橡胶材料绿色自循环再生技术推广应用15台套,处理废轮胎200余万条,碳减排约2.3万吨。   此外,清华大学林亚凯等16位同志荣获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油气地质与绿色智能开发一体化科技创新团队等3个团队获颁创新团队奖。11项专利获行业专利金奖,56项专利获行业专利优秀奖。   三年来,联合会共授予科学技术奖679项。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已经成为行业产业结构升级、产品结构优化的主要动力。会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指出,在面向未来的创新发展中,行业要切实抓好三大战略任务。一是全面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要实现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全面突破,努力走出一条传统产业不传统发展的新路子。二是大力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领域。力争在化工新能源、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生物化工和节能环保等高端领域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加快打造面向未来下一代产业新的技术储备。提前规划并部署一批有关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新能源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的未来课题,成为引领世界化学工业未来的先行力量。 大会由石化联合会副会长李彬、赵俊贵主持。大会设立了赵永镐科技创新、过程强化技术创新等系列分论坛以及产学研对接活动。2023首届石油和化工行业创新平台科技成果展也于同期举办。 (来源:中国化工报2023-12-06)

      2023

      12-11

      < 1...345...25 > 前往